(专业代码060101)
一、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掌握历史学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具备历史学基本思维方法,具有历史教育专业特长,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现代教育观念,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能够胜任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教学和教育研究工作,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的应用型、复合型教师。
二、专业培养规格与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历史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受到历史发展的基本史实及史学研究的基本训练,以及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基础训练,具备较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有从事历史教学和教学研究的基本能力。
1. 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原理,掌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了解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法规,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2. 掌握历史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拥有专门史、地方史学等方面的知识,对有关的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有一定的了解。
3. 掌握历史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与分析方法,具备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熟练运用现代化手段进行历史教学的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独立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了解国内外史学发展及历史学教学的理论前沿和动态,具有初步的科研能力。
4. 掌握教育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熟悉国家教育法规;具有熟练的教师基本技能和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具备较强的课程意识、资源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能独立设计和实施历史教学,开展教学研究。
5. 具有良好的口语和书面表达能力,能讲流利的普通话,达到普通话国家二级乙等及以上水平;掌握1门外语,达到规定的等级要求,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通过计算机国家一级或以上水平测试。
6. 具有一定的体育和国防基本知识,能够科学合理的进行体育锻炼,形成健康的生活理念,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合格要求。
三、主干学科
历史学
四、主要课程
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通史、中国文化史、中国经济史、中国思想史、中国史学史、史学概论、中国社会生活史、版本目录学、训诂学、史源学、史学研究与论文写作、历史教育学、自然科学基础。
五、学位课程
中国古代史、世界近代史、史学概论、历史教育学。
六、学制
基本学制四年;学生在校学习可在3-6学年内完成学业。
七、毕业最低学分及要求
学生毕业时最低修满148个学分。其中公共基础平台39.5学分,学科基础平台25学分,专业基础平台39.5学分,专业方向模块8学分,专业任意选修模块不低于8学分,公共选修模块不低于6学分;主要独立实践环节16学分。
八、授予学位及要求
学生取得本科毕业资格,学位课程成绩达到70分以上,并符合陕西教育学院学士学位授予条例,可授予历史学学士学位。
九、各类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汇总表
课程分类 |
公共基础平台 |
学科基础平台 |
专业基础平台 |
专业方向模块 |
专业任选模块 |
公共选修模块 |
独立实践环节 |
合计 |
学时 |
852 |
450 |
720 |
252 |
144 |
108 |
32周 |
2526 |
占总学时% |
33.7 |
17.8 |
28.5 |
10 |
5.7 |
4.3 |
— |
100 |
学分数 |
39.5 |
25 |
39.5 |
14 |
8 |
6 |
16 |
148 |
占总学分% |
26.7 |
16.9 |
26.7 |
9.6 |
5.1 |
4.2 |
10.8 |
100 |
十、教学计划总表
课程类别 |
课程
编码 |
课程名称 |
总
学
分 |
总
学
时 |
学时分配 |
各学期周学时分配 |
考试
学期 |
考核
方式 |
讲课 |
实验 |
上机 |
实习 |
实训 |
①
15周 |
②
18周 |
③
18周 |
④
18周 |
⑤
18周 |
⑥
18周 |
⑦
18周 |
⑧
18周 |
公共基础平台 |
0311001 |
思想道德修养
与法律基础 |
3 |
54 |
36 |
|
|
18 |
|
3 |
|
|
|
|
|
|
|
1 |
考试 |
0311002 |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
4 |
108 |
72 |
|
|
36 |
|
|
|
|
4 |
|
|
|
|
4 |
考试 |
0311004 |
马克思主义原理 |
3 |
54 |
36 |
|
|
18 |
|
|
|
3 |
|
|
|
|
|
3 |
考试 |
0311005 |
形势与政策 |
2 |
96 |
96 |
|
|
0 |
|
1 |
1 |
1 |
1 |
1 |
1 |
|
|
1-6 |
考查 |
0311006 |
思想政治理论
课社会实践 |
2 |
安排在假期进行 |
0611001 |
大学英语 |
16 |
288 |
288 |
|
|
0 |
|
4 |
4 |
4 |
4 |
|
|
|
|
1-4 |
考试 |
1411001 |
大学体育 |
4 |
144 |
144 |
|
|
0 |
|
2 |
2 |
2 |
2 |
|
|
|
|
1-4 |
考试 |
1111001 |
计算机基础 |
5.5 |
108 |
80 |
|
28 |
|
|
6 |
|
|
|
|
|
|
|
1 |
考试 |
小 计 |
39.5 |
852 |
752 |
|
28 |
72 |
|
15 |
6 |
9 |
10 |
0 |
0 |
0 |
0 |
|
|
学科基础平台 |
0522001 |
★史学概论 |
3 |
54 |
50 |
|
|
4 |
|
|
3 |
|
|
|
|
|
|
2 |
考试 |
|
中国通史 |
11 |
198 |
170 |
|
|
28 |
|
3 |
3 |
3 |
2 |
0 |
0 |
0 |
0 |
|
考试 |
0522002 |
★ 中国通史(一)—
中国古代史(上) |
3 |
54 |
46 |
|
|
8 |
|
3 |
|
|
|
|
|
|
|
1 |
考试 |
0522003 |
★ 中国通史(二)—
中国古代史(下) |
3 |
54 |
46 |
|
|
8 |
|
|
3 |
|
|
|
|
|
|
2 |
考试 |
0522004 |
中国通史(三)—
中国近现代史(上) |
3 |
54 |
46 |
|
|
8 |
|
|
|
3 |
|
|
|
|
|
3 |
考试 |
|
0522005 |
中国通史(四)—
中国近现代史(下) |
2 |
36 |
32 |
|
|
4 |
|
|
|
|
2 |
|
|
|
|
4 |
考试 |
学科基础平台 |
|
世界通史 |
11 |
198 |
178 |
|
|
20 |
|
2 |
2 |
4 |
3 |
0 |
0 |
0 |
0 |
|
考试 |
0522006 |
世界通史(一)—
世界上古史 |
2 |
36 |
32 |
|
|
4 |
|
2 |
|
|
|
|
|
|
|
1 |
考试 |
0522007 |
世界通史(二)—
世界中古史 |
2 |
36 |
32 |
|
|
4 |
|
|
2 |
|
|
|
|
|
|
2 |
考试 |
0522008 |
★世界通史(三)—
世界近代史 |
4 |
72 |
64 |
|
|
8 |
|
|
|
4 |
|
|
|
|
|
3 |
考试 |
0522009 |
世界通史(四)—
世界现当代史 |
3 |
54 |
50 |
|
|
4 |
|
|
|
|
3 |
|
|
|
|
4 |
考试 |
小 计 |
25 |
450 |
398 |
|
|
52 |
|
5 |
8 |
7 |
5 |
0 |
0 |
0 |
0 |
|
|
专业基础平台 |
0541001 |
中国文化史 |
3 |
54 |
50 |
|
|
4 |
|
|
|
3 |
|
|
|
|
|
3 |
考试 |
0541002 |
中国经济史 |
3 |
54 |
46 |
|
|
8 |
|
|
|
|
3 |
|
|
|
|
4 |
考试 |
0541003 |
中国思想史 |
3 |
54 |
46 |
|
|
8 |
|
|
|
|
|
3 |
|
|
|
5 |
考试 |
0541004 |
中国史学史 |
3 |
54 |
50 |
|
|
4 |
|
|
|
|
|
3 |
|
|
|
5 |
考试 |
专业基础平台 |
0541005 |
中国社会生活史 |
3 |
54 |
46 |
|
|
8 |
|
|
|
|
|
3 |
|
|
|
5 |
考试 |
0541006 |
版本目录学 |
2 |
36 |
18 |
|
|
18 |
|
|
|
|
|
|
|
2 |
|
7 |
考试 |
0541007 |
训诂学 |
3 |
54 |
50 |
|
|
4 |
|
|
|
|
|
|
|
3 |
|
7 |
考查 |
0541008 |
史源学 |
2 |
36 |
32 |
|
|
4 |
|
|
|
|
|
2 |
|
|
|
5 |
考查 |
0541009 |
史学研究与
论文写作 |
2 |
36 |
18 |
|
|
18 |
|
|
|
|
|
|
2 |
|
|
6 |
考查 |
0541010 |
★历史教育学
(含教育见习) |
3.5 |
72 |
54 |
|
|
|
18 |
|
|
|
|
|
4 |
|
|
6 |
考试 |
0541011 |
自然科学基础 |
2 |
36 |
32 |
|
|
4 |
|
|
2 |
|
|
|
|
|
|
2 |
考查 |
0541012 |
中国历史地理 |
5 |
90 |
74 |
|
|
16 |
|
|
5 |
|
|
|
|
|
|
2 |
考试 |
0541013 |
陕西地方史 |
3 |
54 |
38 |
|
|
16 |
|
|
|
|
|
3 |
|
|
|
5 |
考试 |
0541014 |
专业英语 |
2 |
36 |
32 |
|
|
4 |
|
|
|
|
|
|
|
|
2 |
8 |
考试 |
小 计 |
39.5 |
720 |
586 |
|
|
116 |
18 |
0 |
7 |
3 |
3 |
14 |
6 |
5 |
2 |
|
|
教师教育方向必修模块 |
0131001 |
●教育学 |
3 |
54 |
54 |
|
|
0 |
|
|
|
|
|
3 |
|
|
|
5 |
考试 |
0131002 |
●教育心理学 |
3 |
54 |
54 |
|
|
0 |
|
|
|
|
|
|
3 |
|
|
6 |
考试 |
0131003 |
●教师职业道德 |
2 |
36 |
36 |
|
|
0 |
|
|
|
|
|
|
2 |
|
|
6 |
考试 |
0231001 |
●普通话口语训练 |
2 |
36 |
36 |
|
|
0 |
|
|
|
|
|
|
2 |
|
|
6 |
考试 |
1331001 |
书法史与书法艺术 |
2 |
36 |
18 |
|
|
|
18 |
2 |
|
|
|
|
|
|
|
1 |
考试 |
0531001 |
历史多媒体课件
制作与网络应用 |
2 |
36 |
8 |
|
|
|
28 |
|
|
|
|
|
2 |
|
|
7 |
考查 |
小 计 |
14 |
252 |
206 |
|
|
0 |
46 |
2 |
0 |
0 |
0 |
3 |
9 |
0 |
0 |
|
|
教师教育与专业选修模块 |
0132001 |
●教育政策与法规 |
2 |
36 |
36 |
|
|
|
|
|
|
|
|
|
|
2 |
|
7 |
考试 |
0132002 |
教育研究方
法与论文写作 |
2 |
36 |
|
|
|
|
|
|
|
|
|
|
|
2 |
|
|
考查 |
0132003 |
中外教育比较 |
2 |
36 |
|
|
|
|
|
|
|
|
|
|
|
|
2 |
8 |
考查 |
0132004 |
课程的理念与创新 |
2 |
36 |
|
|
|
|
|
|
|
|
|
|
|
2 |
|
7 |
考查 |
0132005 |
教育社会学 |
2 |
36 |
|
|
|
|
|
|
|
|
|
|
|
|
2 |
8 |
考查 |
0132006 |
青少年心理发展 |
2 |
36 |
|
|
|
|
|
|
|
|
|
|
|
|
2 |
8 |
考查 |
0132007 |
教育评价 |
2 |
36 |
|
|
|
|
|
|
|
|
|
|
|
|
2 |
8 |
考查 |
0132008 |
教学设计与
教学训练 |
2 |
36 |
|
|
|
|
|
|
|
|
|
|
|
2 |
|
7 |
考查 |
0132009 |
班级管理 |
2 |
36 |
|
|
|
|
|
|
|
|
|
|
|
2 |
|
7 |
考查 |
0132010 |
教育测量与统计 |
2 |
36 |
|
|
|
|
|
|
|
|
|
|
|
|
2 |
8 |
考查 |
0543001 |
考古学概论 |
2 |
36 |
28 |
|
|
8 |
|
|
|
|
|
|
2 |
|
|
6 |
考查 |
0543002 |
中国政治制度史 |
3 |
54 |
50 |
|
|
4 |
|
|
|
3 |
|
|
|
|
|
3 |
考试 |
0543003 |
世界政治制度史 |
2 |
36 |
28 |
|
|
8 |
|
|
|
|
|
|
|
|
2 |
8 |
考查 |
0543004 |
世界经济史 |
3 |
54 |
50 |
|
|
4 |
|
|
|
|
|
3 |
|
|
|
5 |
考试 |
教师教育与专业选修模块 |
0543005 |
世界文化史 |
2 |
36 |
28 |
|
|
8 |
|
|
|
|
|
|
|
2 |
|
7 |
考查 |
0543006 |
西方史学史 |
2 |
36 |
28 |
|
|
8 |
|
|
|
|
|
|
|
|
2 |
8 |
考查 |
0543007 |
历史教学地
图绘制与应用 |
1 |
1 |
6 |
|
|
12 |
|
|
|
|
|
|
1 |
|
|
6 |
考查 |
0543008 |
乡土历史教学资
源的开发与利用 |
2 |
36 |
28 |
|
|
8 |
|
|
|
|
|
|
|
2 |
|
6 |
考查 |
0543009 |
初中历史活
动课程设计 |
1 |
18 |
10 |
|
|
8 |
|
|
|
|
|
|
1 |
|
|
6 |
考查 |
0543010 |
影视作品与
历史教学 |
1 |
18 |
14 |
|
|
4 |
|
|
|
|
|
|
|
1 |
|
6 |
考查 |
0543011 |
周秦汉唐专题研究 |
2 |
36 |
28 |
|
|
8 |
|
|
|
|
|
|
|
2 |
|
7 |
考查 |
小 计 |
8 |
144 |
100 |
|
|
44 |
|
0 |
0 |
0 |
0 |
3 |
6 |
3 |
0 |
|
|
公共选修课 |
公共选修课包括教育心理类、文史类、理工类、体育类、语言类、艺术类、经济与管理类7大系列课程,学生至少选修3个系列6学分课程,其中必须选修2学分自然科学类课程,2学分艺术类课程。公共选修课表详见陕西教育学院普通本科专业公共选修课一览表。 |
说明:1. 总学分:148学分
2. 总教学学时:2526学时
3. 课程名前加★号者为学位课程,加●号者为教师资格类课程。
4.专业选修模块含教师教育选修课程和专业任意选修课程, 11门教师教育选修课程须至少修够6学分,教育政策与法规课程
为必选专业任意选修课程,要求至少修够2学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十一、实践教学环节的安排与要求
课程
编号 |
课程名称 |
学分数 |
总周数 |
各学期学时安排(周或天数) |
第一学年 |
第二学年 |
第三学年 |
第四学年 |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
⑥ |
⑦ |
⑧ |
0550001 |
军事训练 |
1 |
2周 |
2周 |
|
|
|
|
|
|
|
0550002 |
教育见习
(已计算) |
0.5 |
2周 |
|
|
|
|
1周 |
1周 |
|
|
0550003 |
教育实习 |
4 |
8周 |
|
|
|
|
|
|
8周 |
|
0550004 |
专业实践 |
2 |
6周 |
1周 |
1周 |
1周 |
1周 |
|
2周 |
|
|
0550005 |
社会调查 |
0 |
6周 |
安排在各学期假期进行 |
0550006 |
学年论文
(综合设计) |
2 |
4周 |
|
|
|
2周 |
|
2周 |
|
|
0550007 |
大学生就业
与创业指导 |
1 |
2周 |
|
|
|
|
|
|
1周 |
1周 |
0550008 |
毕业论文(设计) |
6 |
8周 |
|
|
|
|
|
|
|
8周 |
合 计 |
16 |
32周 |
3周 |
1周 |
1周 |
3周 |
1周 |
5周 |
9周 |
9周 |
说明:
1. 军事训练与入学教育
军事训练与入学教育安排在新生入校后前三周进行,由辅导员、各班班主任负责。
2. 教育见习
教育见习由教育考察、教育服务、备课、试讲、到中学观摩听课组成,安排在第六学期,由《历史教育学》、《历史教学技能训练》两门课程的授课教师负责。
3. 教育实习
教育实习安排在第七学期进行,由《历史教育学》、《历史教学技能训练》授课教师负责。
4. 专业实习
专业实践主要结合《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陕西地方史》、《中国社会生活史》、《中国经济史》、《中国文化史》等课程需要,开展博物馆参观、野外考察、考古基地参观、民间走访等方式进行,实习时间共计6周。
5. 学年论文
学年论文主要训练学生的文献检索、文字组织、论文撰写等能力,由《史学研究与论文写作》授课教师负责。
6. 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
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安排在第八学期,由担任就业辅导课的老师负责实施。
7. 毕业论文写作
毕业论文写作安排在第八学期进行,由毕业论文指导老师具体负责实施。
十二、专业周程表
周次
学期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假期 |
一 |
V |
V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社
会
实
践 |
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四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五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六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七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八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以上表中符号分别代表:1.V军训 2.♁入学教育 3.→理论教学及教学实践
4.:考试 5./ 教育见习 6. △毕业设计 7.□教育实习 8.+ 毕业分配
十三、有关说明
1. 课程体系特色
普通高等教育历史学专业师范类本科课程体系方面的特色主要表现为:
(1) 从课程的内容结构看,主要由公共基础平台课程、学科基础平台课程、专业基础平台课程、教师教育模块课程、教师教育与专业选修模块课程、公共选修模块课程以及实践课程七大类课程组成。公共基础平台课程的开设注重培养学生的通识知识,为其学习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科基础平台课程的开设使学生能够掌握基础的学科知识;专业基础平台课程的开设主要采取专题史的形式,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视野;教师教育模块课程的开设主要针对师范类历史学本科学生的就业去向,为其未来从事教师教育工作打下扎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教师教育与专业选修模块课程从区域文化、学科教育技能、专题研究三个方面,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为其再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公共选修模块课程要求学生至少选修3个系列6个学分的课程,文理交融、学科交叉渗透,鼓励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实践课程的开设则更加重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与技能的培养,使学生能够较快地适应未来的教学工作和职业发展。多样化的课程设置既保证了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整体要求,又满足了学生个体特色多样化的要求。
(2) 从课程性质看,课程被分为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两大类。在保证理论教学的同时,在许多专业课程中拨出一定比例的课时用于实践教学,有利于更好地将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相互促进。
(3) 从课程开发看,历史学专业积极探索系本课程的开发,增设了以《陕西地方史》为代表的具有地方特色并对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系本课程。
2. 人才培养特色
①突出区域历史文化研究和史学的应用性
着力于为陕西农村基础教育培养历史教师,在历史学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专门设置了围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设置《中国文化史》、《中国经济史》、《中国思想史》、《中国社会生活史》等课程,同时开发本土教学资源,开设《陕西地方史》、《周秦汉唐专题研究》、《影视作品与历史教学》等,以突出区域历史文化研究和师范专业需要,课程设置特色鲜明。
②突出专业技能的培养
为全面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历史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设计有“专业文化素质训练计划”,通过读书能力训练、古文基础训练、写作能力训练、表达能力训练、专业实践能力训练、获取与利用信息能力训练、教学能力训练、研究能力训练等八大模块,以学术讲座、辅修课程为平台,以优秀读书笔记评选、优秀课堂笔记评选、演讲比赛、微格教学比赛、优秀专业实践报告选编、论文写作、古诗文朗诵比赛等系列活动为载体,旨在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③突出教学基本功的训练
为了强化师范专业学生的教学能力,在历史学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了教师教育课程模块,包括《心理学》、《教育学》、《普通话口语训练》、《书法史与书法艺术》、《历史教学论》、《历史多媒体课件制作与网络应用》、《初中历史活动课程设计》、《乡土历史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历史教学地图绘制与应用》等课程。同时,还非常重视实践环节,在第六学期进行教育见习,在第七学期预留8周时间赴各个中学进行综合教育实习,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教学能力。
十四、主要课程简介
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通史、中国文化史、中国经济史、中国思想史、中国史学史、史学概论、中国社会生活史、版本目录学、训诂学、史源学、史学研究与论文写作、历史教育学、自然科学基础。
1. 中国古代史(上、下)
课程编码 0521002(0522003)
英文名称 Ancient Chinese History
学 分 6
总学时 108
课程简介 该课程是普通高等教育历史学专业师范类本科教学计划中的学科及专业基础课,为必修课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一是向学生传授中国古代史的基础知识,使学生基本了解与掌握中国历史的发展规律;二是进行科学的思维方式的培养和训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进行爱国主义和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修养。
该课程主要介绍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顺序,依次讲授先秦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五代时期、宋辽夏金元时期和明清时期的历史。
教 材《中国古代史(上、下)》(第2版),詹子庆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7月。
2. 中国近现代史
课程编码 0522004
英文名称 Chinese Modern History
学 分 5
总学时 90
课程简介 该课程是普通高等教育历史学专业师范类本科教学计划中的专业必修课程。通过《中国近现代史》课程的系统学习,帮助学生运用正确的历史观和辨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初步掌握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及其规律,不断熟悉中国近现代社会的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和典型历史史料,逐步加深对近现代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的理解,不断提高观察和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逐步养成搜集和积累历史史料的习惯,注重运用各种课程资源不断深化专业学习,从近现代中国历史的学习中汲取个人成长的精神营养和学业发展的专业素养。
该课程主要介绍近代中国社会在世界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对外侵略扩张和中国的封建社会日趋没落、封建统治日益腐朽的条件下,逐渐形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同时了解近代中国的巨变,理解转型社会的阵痛。同时注重社会史、经济史、思想文化史等方面的讲述。
教 材
(1)《中国近代史(修订本)》,李侃,龚书铎主编,中华书局,1994年。
(2)《中国现代史》,王桧林主编,高教出版社, 1988.8年。
3. 世界上古中古史
课程编码 0522005
英文名称 History of ancient world
学 分 4
总学时 72
课程简介 该课程是普通高等教育历史学专业师范类本科教学计划中的专业必修课程。首先,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系统地了解世界上古的发展基本线索,全面掌握本课程的基本内容,从全球史观掌握人类文明的起源、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及近代前期社会的基本特征。其次,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对世界上古史的重大历史事件进行正确的分析的初步能力。第三,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提高学生的史学修养,加强思想教育。
该课程主要介绍原始社会史、古代埃及、古代西亚、古代印度、古代希腊、古代罗马的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发展状况和西欧、东欧、西亚北非、中亚、南亚及古代日本不同地区和国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的发展和变化。
教 材 《世界上古中古史》(上、卷),朱寰 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4. 世界近代史
课程编码 0522006
英文名称 The modern history of the world
学 分 4
总学时 72
课程简介 该课程是普通高等教育历史学专业师范类本科教学计划中的学科及专业基础课,为必修课程。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世界近代史的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认识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大历史意义;理解殖民地人民反抗资本主义侵略与扩张斗争的正义性和合理性;初步形成历史进步意识、历史正义感、热爱和平的观念和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该课程主要介绍资本主义在西方上升、发展、向全世界扩张并由之在全世界产生巨大影响和反响的历史。包括从1500年前后的地理大发现和文艺复兴,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世界历史以及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在全世界取得支配地位,各发达国家资本主义从自由向垄断过渡等内容。
教材 《世界史·近代史编》(上、下卷)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5. 世界现当代史
课程编码 0522007
英文名称 Modern-contemporary world history
学 分 3
总学时 54
课程简介 该课程是普通高等教育历史学专业师范类本科教学计划中的专业必修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了解世界现代史的发展过程,明了各种重大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不同阶段的基本特征,完整把握人类文明史的全部进程,全面地认识现代世界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加深对重大历史事件的本质的理解,以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看待世界,使学生能够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战争与和平、革命与改革、爱国主义与国际意识等一系列基本问题上,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增强国际意识,吸纳人类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
该课程主要介绍自第一次世界大战、20世纪二三十年代各种政治、经济制度之递嬗及国际格局之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与影响以及战后世界政治、经济制度、国际格局之变化等内容。
教 材 《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6.中国文化史
课程编码 0541001
英文名称 History of Chinese culture
学 分 3
总学时 54
课程简介 该课程是普通高等教育历史学专业师范类本科教学计划中的学科及专业基础课,为必修课程。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较全面、系统地掌握中国文化史的主要内容和发展历程,初步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地理解和分析各种文化现象,以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源流关系,通过进一步的具体钻研,为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提供必要的历史借鉴。
该课程主要介绍中国史学的重要著作,并选讲其典范文章,使学生了解我国的史学名著,掌握主要的史籍体例,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技能,提高学生运用历史文献进行教学科研的基本能力。
教 材 《中国文化史》,李清凌 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8月(第一版)。
7.中国经济史
课程编码 0541002
英文名称 Economical history of China
学 分 3
总学时 54
课程简介 该课程是普通高等教育历史学专业师范类本科教学计划中的专业必修课程。通过系统讲授,使学生掌握中国经济史的理论体系和知识框架,重点考察经济制度的演变及其原因,使学生在了解基本经济史实、研究史料和学术动态的基础上,着力培养学生开阔的视野和独立进行思考学习的能力。
该课程主要介绍自远古时代到1949年中国经济各个领域的基本历史演变过程和基本内容,从而揭示出经济现象的演变规律以及深层次的社会原因,进一步探索中国经济历史演变的规律和中国国情。
教 材 《中国经济史》,章开沅 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8.中国思想史
课程编码 0541003
英文名称 History of the Chinese Ideology
学 分 3
总学时: 54
课程简介 该课程是普通高等教育历史学专业师范类本科教学计划中的学科及专业基础课,为必修课程。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思想史的基本特点及中国思想史的基本发展脉络,了解中国思想史的基本发展阶段及整体逻辑框架,了解中国思想史的主要思想派别。通过对代表性思想家自然观、社会历史观、认识论等的讲解,阐发他们的思想主张,加深学生对中国思想基本思维特点的掌握,中国历史及文化的了解,并掌握中国思想史的有关学习方法。
该课程主要介绍自先秦至中国近代的思想变迁过程,着重介绍各个时期思想家的思想观点和该时期的思想史史料,使学生掌握中国思想史的基本特点、线索和思维方式,展现中国思想的特有风貌。
教 材《中国思想史》(教育部审定高校统编教材)张岂之主编,西北大学出版社,1996年。
9.中国史学史
课程编码 0541004
英文名称 History of Chinese historical science
学 分 3
总学时 54
课程简介 该课程为高等教育历史学专业师范类本科教学计划中的专业必修课,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中国史学史的基础知识,了解中国史学史的研究内容和对象,掌握中国史学史上的主要代表著作、体例及其阐发的史学思想,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辨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观察分析和研究中国古代史中的问题,加强史学修养。
该课程从史学的产生以及发展、鼎盛直至衰败进行讲授,旨在介绍中国社会生活方式的发展与变化。
教 材 《中国史学史纲要》,宋衍申 主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10.中国社会生活史
课程编码 0541005
英文名称 History of Chinese social life
学 分 3
总学时 54
课程简介 该课程为高等教育历史学专业师范类本科教学计划中的专业必修课,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社会生活方式的嬗变与民俗传承的互动关系,以及人们的社会生活理念和行为的形式演变过程,从而构建起中国社会生活史的理论体系和知识框架,培养学生广阔的历史视野,提高学生的史学能力。
该课程从饮食生活、服饰生活、建筑与居民生活、行旅交通生活、婚姻生活、生老礼俗、丧葬习俗、社交与节庆风尚以及信仰习俗等方面介绍了中国社会生活史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教 材 《中国社会生活史》,庄华峰 主编,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年。
11.版本目录学
课程编码 0541006
英文名称 Version bliography
学 分 2
总学时 36
课程简介 该课程为高等教育历史学专业师范类本科教学计划中的专业必修课,本课程旨在通过对版本目录学知识的学习,增加学生对古文献的直观感觉,提高学生对古文献的检索能力,为学习中国历史和文化提供工具性的支持。
该课程从文献的版本、目录、体裁等各方面介绍了版本目录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和内容。
教 材《文献学概要》,杜泽逊 主编,中华书局,2001年。
12.训诂学
课程编码 0541007
英文名称 Exegesis
学 分 3
总学时 54
课程简介 该课程为高等教育历史学专业师范类本科教学计划中的专业必修课,本课程的目的是教给学生训诂学的基础知识,教给他们基本的文史工具书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穿插学术性考辨,将知识学习与探究学问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好学深思、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从而为其它专业课的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该课程主要内容包括训诂学的内容、方法、运用和源流等主要内容。
教 材 《训诂学》,郭在贻著,中华书局,2005年。
13.史源学
课程编码 0541008
英文名称 Source of history
学 分 2
总学时 36
课程简介 该课程为高等教育历史学专业师范类本科教学计划中的专业必修课,《史源学》是一门介绍古代史料学知识的课程。通过学习,可以使学生全面了解中国古代史源学的基础知识。同时,学习和了解史源学,还可以更好地为今后的学习与研究中国古代史服务。
该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古代史源的分类、史源的著录、史源的版本、史源的校勘、史源的鉴别与考证、史源的注释与今译、史源的搜集与利用等。
教 材《陈垣史源学杂文》,陈智超 主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
14.史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
课程编码 0541009
英文名称 Historiographical approaches and thesis writing
学 分 2
总学时 36
课程简介 该课程为高等教育历史学专业师范类本科教学计划中的专业必修课,通过课堂讲授与实践操作,使本科学生初步掌握从事历史研究的基础方法和基本技能,掌握读史札记、读书笔记和史学论文、史学著述写作的基本程式、步骤、原则、要求。不仅使之具备写出合格、规范的历史论文的基本功,而且还要获得如何将治史的基本方法(如资料搜集、分类、整理、解读、运用等)推广应用到其他行业或职业领域中去的能力。
该课程主要包括了史学研究的准备工作、论史料、说考证、阶级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当代史学研究的新方法以及史学论文写作等内容。
教 材 《学术论文写作》,高小和 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15.历史教育学
课程编码 0541010
英文名称 Education 0f History
学 分 3.5
总学时 72
课程简介 该课程为高等教育历史学专业师范类本科教学计划中的专业必修课,通过课堂讲授与实践操作,使本科学生把握中学历史教学的理论,明确中学历史课程的目标、任务,理解中学历史教学的内容,掌握中学历史教学的方法,了解中学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探索中学历史教学的本质与规律。
该课程主要包括历史课程论、历史教育目标论、历史教材论、历史教学论、历史教师论以及历史教育研究论等内容。
教 材 《历史教育学》,叶小兵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